系統優勢:
水文水利環境監測系統構成說明:
數據感知:水位計、雨量筒實時測量現場水位、降雨量數據。
數據上報:水文遙測終端實時采集水位計、雨量筒輸出信號,并遵循水文通信規約將監測數據上報。
數據傳輸:監測數據通過GPRS、CDMA、4G、NB-IOT或北斗衛星傳送給“省/市水文監測預警平臺"。
數據應用:監測預警平臺實時顯示、存儲各監測點數據,并及時分析、發布預警信息。
水文水利環境監測系統功能:
通信方式的選擇:
◆ 監測點GPRS/CDMA信號較好時,采用GPRS/CDMA通信。
以內蒙古某地中小河流水文監測現場舉例:
該地為平原地區,監測點雖然遠離市區,但附近的GPRS信號質量很好,因此選擇GPRS作為現場設備與監控中心的通信方式。
水文監測手段
水文監測一般由信息采集、信息存儲和信息傳輸等3個部分組成。水文信息通過傳感器或人工方式獲取后,以一定的方式記錄和存儲,一些需要實時水文信息的測站采取一定的方式傳輸到相關部門。
改革開放前,我國資料收集一般為人工方式,經過近十幾年技術飛速發展,資料收集的自動化程度和現代化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總的來說,水位和雨量收集的自動化程度要遠遠高于流量。一些流域和地區的水位和雨量信息已經具備了較高的自動化水平,其中的一些(如長江干流以及其主要支流出口處的所有水位、雨量項目)已經實現了采集、存儲和傳輸的全程自動化。相對而言,流量、泥沙采集新技術和新儀器還不成熟,并無實質性的進步。
流量測驗的載體有纜道、測船、水工建筑物、橋梁等。其中纜道、測船和橋梁作為傳統流速儀法測流的施測載體,基本原理相同,只是根據不同的測站條件選擇適用的載體形式,并且只能通過升級載體的機械自動化水平來達到半自動化測流;水工建筑物利用水工程的相關信息施測或推算流量,屬于間接流量測驗方式;1956年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現長江水利委員會)在北碚站上架設了我國第一座機動水文纜道,纜道因其的成本較低,通用性較好且技術成熟,我國目前有一半的流量測驗斷面選擇其作為主要測驗方式,這些斷面較多地分布在適合建造纜道的中小河流和河流的中上游地區。早期的橋測很多是修建水文專用測橋,20世紀七八十年代曾達到高峰,其后橋測方式逐漸減少。測船方式的成本較大,20世紀五六十年代,測船水文絞關、過河索吊船等技術取得了很大進展,因而這一段時期,水文測站采用船測法,特別是過河索吊船方式的較多。水工建筑物的使用條件很苛刻,只能應用在具備條件的地方,所占比例較小。流量測驗基礎設施和設備,絕大多數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配備完成的,二三十年來,很多設施經過了更新改造,自動化程度總體上有所提高,但在測驗方式方面并沒有大的改變。
流量的記錄型式主要有自動測報、固態存儲和人工觀讀。自動測報實際上是指流量測驗從采集、存儲到傳輸的一系列過程的自動化,目前只有極少數測站達到這一水平,固態存儲均指流量信息采集后通過計算機等電子設備加以計算處理和記錄存儲。人工觀讀是最為傳統和效率低的方式。
水文信息傳輸方式主要有PSTN、衛星、無線公網、電臺、話傳、人工數傳等。PSTN通過程控電話撥號數模轉換傳輸數據,理論上,有固定電話的測站配備調制解調器后均可以實現,成本也比較低,然而很多水文測站分布在人煙稀少的偏遠農村,農網電話線路可致使數據傳輸出錯,這是PSTN并不是很普及的主要原因。衛星傳輸是經過測站的衛星數據發射器傳送、通過衛星轉發的方式,目前長江流域普遍采用的衛星有海事衛星Inmarsat -C和我國自主研發的北斗衛星兩種形式,衛星方式基本不受區域限制,但是通信費用相對較高。無線公網是通過移動服務提供商提供的2G (GSM)或2.5G (GPRS、CDMA)無線通信服務發送數字信息的傳輸方式,如常見的短信方式,該種方式只能在無線網絡覆蓋的地區使用。電臺是通過超短波進行信息傳輸的方式,不需通信費用,但通信距離有限,且受地形影響。話傳和人工數傳都屬于人工方式,不同的是話傳是人工打電話,人工數傳是人工發電報等,均屬于較陳舊的工作方式。